设为首页服务简介网站地图
艾滋病烛光纪念日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企业公益

罗东:公益的效率

  十周年盛典专题报道    罗东

 

  作为长期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学者,邓国胜用“令人惊叹的变化”来描述国内企业在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进步,邓博士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。

 

  一个简单但尚能管中窥豹的例子是,邓博士过去浏览一些国内企业提交的社会责任报告时,感觉内容乏善可称,换言之,企业们自己都认为值得书写的“事迹”不多。但近些年来,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已经具有相当的“专业”水准,无论对股东、员工、社会、上下游合作伙伴、环境等各个层面都有非常全面、系统的陈述。

 

  尽管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,书面材料可能带着些纸上谈兵的意味,但国内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和执行的“升级”实实在在在发生。过去,企业的公益模式以传统慈善为主,就是输血型公益模式,最“流行”的做法是各种捐赠。尽管捐赠本身无可指摘,但对企业而言,却未必是最有效率的公益模式,因为“花钱很轻松,但花好钱却很难”。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:企业做公益慈善的资源是稀缺的,企业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源做慈善,持续捐赠也并非可持续的行为,企业公益需要精益求精。

 

  邓国胜认为,国内企业过去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相关人才的缺乏。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主要起源于西方国家,对他们来说,提升公益活动的效率可能是一件驾轻就熟的事情,但国内企业过去非常缺乏精通社会责任方面的相关人才,无论从企业高层还是企业CSR部门(甚至过去一些企业根本没有专门的部门)的员工们,都缺乏公益创新理念的支持,因此,过去国内企业在公益行为上的确很难摆脱“撒钱造势”的标签。

 

  但近几年,在社会各界,如政府、企业本身、公众、媒体对“企业社会责任”的认识不断增强,公益模式创新的大环境日益成熟,在社会各界的推动和自身的总结改进下,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思考和实践如何通过创新来提升公益的效率,最根本的目的是,从输血型公益模式转变为造血型公益模式。

 

  当然,邓国盛也强调,企业首先还是要做好最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,比如实践对股东、消费者、员工、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方的最基本的责任,如果这些基本的责任都无法履行,那么声势再浩大的社会公益活动也会遭受到公众的质疑。最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中国乳业中的部分企业,即使公益活动的声势再浩大、投入的资源再多,但产品质量本身不过关产生的恶劣后果并不是公益活动所能弥补的。在良好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层面后,企业应该考虑如何让公益活动突破传统模式的瓶颈,提升效率:既能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,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开拓商机。

 

  进行公益模式创新可以从以下多种渠道齐头并进:

 

  首先是公益目标的转变。不能否认的是,许多企业在过去传统的公益模式里,喜欢瞄准类似政府层面的组织,或者在一些社会瞩目的大事件或者灾害中进行捐赠行为,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变,比如说公益对象,开始从政府转向基层的草根或者社会上一些组织;过去专注在农村的贫困人口,现在更多开始考虑如何帮扶打工群体。事实上,在许多时候,企业并不一定要开拓“公益对象”,从自己的客户入手,对客户的“限制”也不失为公益创新的一个思路:比如贷款方面,很多银行制定了放贷的政策,对环境破坏比较大的,不低碳的企业不贷款。

 < 12 > 
关键词:罗东 公益 效率
三八妇女节百年百位杰出女性盘点
节能减排我承诺